莞香(女儿香)历史考究

  东莞地于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)才正式被命名为东莞,在这之前,东莞地虽然早在东晋咸和六年(331)已立县,名叫“宝安”,隶属于东官郡,后又改为东莞郡。五代越乾亨元年,以广州为兴王府,东莞属之。宋开宝五年(972),改兴王府为广州中都督府,废东莞县入增城县,隶广州中都督府,开宝六年(973),复置东莞县。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,东莞属之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置广州府,东莞隶之。清沿明制,东莞县仍隶广州府。
  陈伯陶《东莞县志》曰:“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,诸书皆不究香树何名,考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云,交趾有蜜香树,干似柜柳,其花白而繁,其叶如橘。欲取香,伐之,经年其根、干、枝、节,各有别色也,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,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,其根为黄熟香,其干为栈香,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,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,其花不香成实乃香为鸡舌香,珍美之木也。又刘恂《岭表录异》云,广管罗州多栈香树,身似柳,其花白而繁,其叶如橘,皮堪作纸,名为香皮纸,或云黄熟、栈香同是一树,而根、干、枝、节各有分别者也。据此则古蜜香树,唐名栈香树,即莞之香树也,本出交阯,移植广管,而于莞土尤宜。郝《通志》云,粤南老香,诸山并香林、香洲咸产异香,自东莞人种植,而香山、香林皆废。又云德庆有香山,高明新兴有老香山,朱崖香洲盖即琼南之黎山,并产名香,岂东莞所独擅耶。然据张铁桥所说,越莞则如橘与枳,郝盖未知其独宜莞土也。”认为东莞种植的是蜜香树,而《广东新语》称说是白木香树,是否为白木香树或蜜香树或被驯化后的独有莞香树,有待植物学家进一步研究。从东莞地区现存的沉香树看,普通认为是中国独有的“土沉香”或称“白木香”树。
  明清之际的张穆曾说:“粤南称众香国,而马牙、黄熟阖出于莞。去城三十里外皆山,民以为业。树有子可种,越莞则如橘与枳矣。”《广东新语》也说:“德庆有香山,高明、新兴有老香山……盖自有东莞所植之香,而诸州县之香山皆废矣。”《岭海见闻》曰:“莞香,先辨土宜。土宜正者虽历年少而佳,不正者虽愈久而无用。如金钗脑、马蹄冈、金桔等乡,土宜之上也,次则白石岭、鸡翅岭、百花洞、牛眠石诸处亦不失为正,若乌坭坑、寮步则斯下矣。”《粤中见闻》曰:“东莞可种香之地百余里,惟金钗脑最良,但香地仅十余亩。其香种至十余年己绝佳,虽白木,与生结同。他所产者,今以金桔岭为最,次则近南仙村、鸡翅岭、白石岭、梅林、百花洞、牛眠石乡等处。至劣者乌泥坑、马蹄冈,香皆新种,无坚老者。”种植莞香必“先辩土宜”,从“尤宜莞土”这个意义上说,莞香也算是东莞的原生树种,宋朝时即已普遍种植,因所产的香材品质佳,而闻名全国,在宋至明中期称其为“广州沉香”,到明朝后期开始被称为“莞香”。据史料记载,清代广东每年的进贡单中均有莞香。
  明周嘉胄撰《香乘》在卷一“香品·黄熟香”中说“近时东南好事家,盛行黄熟香,又非此类,乃南粤土人种香树,如江南人家艺茶趋利,树矮枝繁,其香在根,剔根作香,根腹可容数升,实以肥土,数年复成香矣。以年逾久者逾香。又有生香、铁面、油尖之称。故《广州志》云:东筦县茶园村香树出于人为,不及海南出于自然”;冒襄所撰《影梅庵忆语》也说“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,如江市之艺茶,树矮枝繁,其香在根”;清钱以垲撰《岭海见闻》在卷三“莞香”最后附录“《东莞县志·钱以垲传》:以垲尝手种香树于署斋中,额斋曰‘艺香’。树成而去,时比之甘棠”;陈伯陶曰:“莞诸物俱不异他邑,惟香奇特,莞三四五都皆有香,而牛眠石、金桔岭为最。初植时皆白木,以斧斫其树径,岁久雨渍凝结黑蘸,则剔去白木为片香,小者为马牙香,又有香头经年雨渍而坚黑者,谓之甲煎,极坚者谓之铁面,皆香之美者。”又说:“惟观诸书纪述,当时莞人亦讲求艺香之法。”《广东新语》亦说:“东莞香田,盖以人力为香,香生于人者,任人取之,自享其力,鬼神则不得而主之也。”而张渠《粤东闻见录》“莞香”条开篇就说:“琼香生于天,莞香成于人。”强调人的作用对成就莞香的重要性。莞香从育种培植到开门取香,均经过很多道程序,既繁琐,又出不得差错。莞香的生长培育和制作技艺充满着独特性,也是因为这种独特性,使其形成了莞香特有品质。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叶,都是当地一大名特产。现在可见最早北宋《本草图经》载有的“广州沉香”墨线图像,可以从其感受莞香的独特种植取香工艺。
  莞香(女儿香)考(上)
  陈伯陶引《周志》曰“闻前令时承指购导香,大索不获,至杖杀里役数人,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以去,是尤物为祸亦不细矣。然则莞香至雍正初,盖一跌不复振也。此酷令不知何名,深可痛嫉,改良种植固在居民,其亦赖䕶惜哉。”清雍正年间,因莞香上品价值千金,而且不容易找到上品好货,当时皇宫中莞香紧缺,于是全国各级官吏到处搜刮,滥杀无辜。香农为了躲避索香官吏盘剥的灾难,纷纷砍掉香树,烧毁香林,然后全家背井离乡逃往外地。后来康熙年间朝廷发布迁界令迁走了大量香农,然后大肆砍伐香树,导致莞香树大减,以至于莞香“一跌不复振也”。虽然莞香种植业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衰落,但并未完全绝迹。
  莞香名称历史沿革
  宋仁宗赵祯嘉祐三年(1058),正在修校《嘉裕补注本草》的掌禹锡、林亿、苏颂、张洞联名上书,建议政府通知“诸路州县,应系产药去处,并令识别人仔细辨认:根、茎、苗、叶、花、实、形、色、大、小、并虫、鱼、鸟、兽、玉、石等堪入药用者,逐件画图,并一一开说著花、结实、采收时月,所用功效,其番夷所产药,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客商,亦依此供析,并取逐味各一二两或一二枚,封角,因入京人差赍送当所投纳。以凭照证,画成本草图,并别撰《图经》。所冀与今《本草经》(即《嘉祐补注本草》)并行,使后人知所依据。”广泛动员药物原产地人力,描绘药物形态,记录生态、生产环境,药用价值,并搜集标本,成为编写《图经》的第一手资料。上书经批准后,即由苏颂领衔编撰,嘉祐六年(1061)成书,名《本草图经》或称《图经本草》。该书在木部上品卷第十列“沉香”条开篇就曰“沉香、青桂香、鸡骨香、马蹄香、栈香,同是一本,旧不著所出州土,今惟海南诸国及交、广、崖州有之。”国内产地有交州、广州、崖州,交州因当时已事实上的独立,故绘图无交州沉香,只有广州沉香和崖州沉香,这也是现在可见最早北宋《本草图经》载有标示为“广州沉香”墨线图像,因广州府属地所产沉香主要在东莞地区,如[康熙]《新修广州府志》、[光绪]《广州府志》在“物产”中只言东莞产沉香,因此“广州沉香”墨线图像反映的是为东莞沉香,同时说明东莞沉香官方称为“广州沉香”。元胡仕可撰(1295年)、明熊宗立补增(1439年)《补增图经节要本草歌括》,该书插图四百幅,沉香条中插有标示“广州”墨线图。明弘治十六年(1503),明孝宗敕命刘文泰等纂修本草即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,共收图1358幅,是我国古代最大一部彩色本草图谱,图皆出自宫廷画师,工笔彩绘,极为精致,彩图中对产自岭南广州地区沉香标注为“广州沉香”。
  明周嘉胄(1582-1658)撰《香乘》在卷一“香品·黄熟香”中称东莞人工种植的香树所产之香为黄熟香。明末清初学者冒襄(1611-1693)所撰《影梅庵忆语》曰“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”,明末清初万泰(1598-1657)撰《黄熟香考》以黄熟香之名对东莞种植香进行考证。清康熙十八年(1679)进士吴震方撰《岭南杂记》称“黄熟,出东莞,他处则无。”清·鲁曾煜总辑[雍正]《广东通志》、清·阮元(1764―1849)修[道光]《广东通志》、清·戴肇辰等修[光绪]《广州府志》等认同此说并引用。
  明末清初屈大均(1630―1696)著《广东新语》,卷二十六“香语”共列沉香、伽㑲、莞香、鹤顶香、兰香、诸香、檀香、煎香、心字香、南方花皆可合香、种排草香十一个条目,在古文献中是首次以“莞香”之名与“沉香”、“伽㑲”并列独立为一条目,详细介绍了莞香如何择地、种植、开香门、凿取香、采取时间、拣香以及采取的香材因油脂、色泽及结香方式不同,其品质各有不同的记述,其中介绍了独特品质的“女儿香”。这些内容基于清康熙九年(1670)屈大均因“迁海令”移家东莞居住三年,其间对“莞香”产地的详实了解,因而真实可信。
  明·戴璟、张岳等纂修[嘉靖]《广东通志初稿》曰:“马牙香(东莞多产)、片香(诸香出东莞茶圆村,他处虽有终不及茶圆)”用“马牙香”、“片香”之名;
  明末清初方以智(1611—1671)撰《通雅》,在卷四十三“植物木”中曰:“东莞香生一二十年,截其干留旁蘖枝,封以淤泥,朽自外沁,其形如牙曰牙香,不制过曰生香,应贾急与香共蒸之,曰黄熟。”用“牙香”、“生香”、“黄熟”之名;
  方以智又在《物理小识》卷八“器用类·选香熏香”中曰:“东莞斫白木桩,岁淖堆之,隔年凿取一层,久则愈妙,今名牙香,亦名黄熟。其生香发青点者曰选香(白香四分一斤,选香斤且二两),彫去白木但存油结。”用“牙香”、“黄熟”之名;
  [雍正]《广东通志》及[道光]《广东通志》曰:“莞香盛行于天下”用“莞香”、“黄熟”之名;
  民国·陈伯陶(1854―1930)纂修[宣统]《东莞县志》用“莞香”、“马牙”、“黄熟”之名;[光绪]《广州府志》除用“黄熟香”还用“女儿香”之名;
  清·吴绮(1619-1694)著《岭南风物记》用“女儿香”之名;
  清·允祹奉敕纂修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》用“马牙香”之名;
  清·李调元(1734―1802)著《南越笔记》又名《粤东笔记》用“东莞香”之名,清·鄂尔泰(1677―1745)等奉敕编纂《国朝宫史》亦用“东莞香”之名;
  清·钱以垲(1644-1732)撰《岭海见闻》、清·范端昂撰《粤中见闻》、清·张渠(1686―1740)撰《粤东闻见录》、清·陈坤(生于道光元年1821)著《岭南杂事诗钞》均用“莞香”之名。从成书时间看,最早使用“莞香”、“女儿香”名称的应是《广东新语》,即明末清初才出现“莞香”、“女儿香”称呼。

莞香(女儿香

 

★清初文学家吴绮(1619-1694)游粤著《岭南风物记》,记岭南风物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谓“是书所叙述,率简雅不支,与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可相伯仲。……其叙研、叙香特详核。”书中说女儿香“出东莞县马蹄冈、金桔岭、默林、百花洞诸乡,离城四十里,土人采香归家,女儿拣选,拾其精者而藏之,故有女儿之名。”明确女儿香的具体产地,以及采香人家女儿拣选精者藏之,被藏之香即女儿香。这种所谓“精者”为何香?香家择地适时种植香树,十余年之后伐去树的地上正身部分,枝叶则旁抽,并在正身之近地凿孔开香门,“则香气随雨露所渍,趋结于根头之下矣。”一年后开始在香门穴中凿采,所采之香因形状如马之牙,故名曰牙香。然后由女儿对所采之香进行“选香”即“香中去其连头,葢底枯槁白木而存留其纯粹者。”而“选中又选,其生结、穿胸、黑格、黄熟、马尾浸者,为最上,即女儿香矣”。书中解释了何为被女儿选中又选的上品香:

  何谓生结香,香头根下遇有隙穴,受日月霜露渐渍,日久结成胎块,而香身不枯,受土生气与之相接,名曰“生结”。生结之香,曝之烈日,其香满室,既有生结,必有穿胸之形迹,必有黑格之发露,葢穿胸、黑格乃生结之征验也。
  何谓黄熟?香树不知其几经数百年,本末皆枯朽,揉之如泥,中存一块,土气养之,黄如金色,其气味静穆异常,亦名“熟结”。
  至于马尾浸,则香之植朱砂黄土中,历年久而自成者一线,光黑如漆浸于香上,体质坚凝,肌理密实,乃香之津液积结而成,其气味与生结等,而更悠扬,此所以为贵也。
  ★明末清初学者、诗人冒襄(1611-1693)撰《影梅庵忆语》,在卷三中曰:“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,盖土人拣香,皆用少女。女子先藏最佳大块,暗易油粉,好事者复从油粉担中易出。余曾得数块于汪友处,姬最珍之。”种香人家采香回来,都交给少女来拣香,遇到“最佳大块”偷藏用于换取头油和胭脂粉底,好事者便从货担郎处买得。冒襄虽未说明女儿香为何绝品,但在文中间接说到莞香的奇妙,可作参考联想。
  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,如江市之艺茶,树矮枝繁,其香在根。自吴门解人剔根切白,而香之松朽尽削,油尖铁面尽出。余与姬客半塘时,知金平叔最精于此。重价数购之,块者净润,长曲者如枝如虬,皆就其根之有结处随纹缕出。黄云紫绣,半杂鹧鸪斑,可拭可玩。
  一种生黄香,亦从枯肿朽痈中,取其脂凝脉结、嫩而未成者。余尝过三吴白下,遍收筐箱中,盖面大块,与粤客自携者,甚有大根株,尘封如土,皆留意觅得,携归,与姬为晨夕清课,督婢子手自剥落,或斤许仅得数钱,盈掌者仅削一片,嵌空镂剔,纤悉不遗,无论焚蒸,即嗅之,味如芳兰,盛之小盘层撞中,色殊香别,可弄可餐。曩曾以一二示粤友黎美周,讶为何物,何从得如此精妙?即《蔚宗传》中恐未见耳。
  ★明末清初屈大均(1630―1696)著《广东新语》,卷二十六“香语”中首次将“莞香”与“沉香”、“伽㑲”并列独立为一条目,开篇就说“莞香,以金钗脑所产为良。地甚狭,仅十余亩,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,虽白木与生结同,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,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,次则近南仙村、鸡翅岭、白石岭、梅林、百花洞、牛眠石乡诸处,至劣者乌泥坑。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,某家有精香多寡,人皆知之。马蹄冈久已无香,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。”随后解释各地产香品质高低原因,“凡香,先辨其所出之地,香在地而不在种,非其地则香种变。其土如鸡子黄者,其香松而多水熟,沙黑而多土者,其香坚而多生结,能耐霜雪,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,或红如曲粉者,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。”当然,这些都是经验的总结。接着详细介绍了如何种植、开香门、凿取香、采取时间。采取的香因油脂、色泽及结香方式不同,其品质各有不同。屈氏对它们具体描述为:
  既凿已,其为雨露所渍而精液下结者,则其根美。其雨露不能渍,水不能腐者,其精液渗成一缕,外黄内黑,是名黄纹黑渗。以此为上。盖香以岁久愈佳,木气尽,香气乃纯,纯则坚老如石,掷地有声,昏黑中可以手择。其或鬃纹交纽,穿胸而透底者,或不必透底而面渗一黑线者,或黑圈斑驳如鹧鸪斑者,或作马尾渗者,或纯黄者,铁壳者,皆为生香。
  生曰生结,亦曰血格,曰黑格。熟曰黄熟,亦曰水熟。黄熟者,香木过盛,而精液散漫,未及凝成黑线者。又土壅不深,而为雨水所淋者,是为黄熟。生结者,香头之下,间有隙穴,为日月之光所射,霜露之华所渍,日久结成胎块,其质不朽,而与土生气相接者,是为生结。以多脂膏润泽,洽于表里,又名血格,曝之日中,其香满室,不必焚爇,而已氤氲有余矣。
  香之生结者,爇之烟轻而紫,一缕盘旋,久而不散,味清甜,妙于沉水。黄熟则反是。然黄熟亦有美者,其树经数十百年,本末皆朽,揉之如烂泥,中存一块,土气养之色如金,其气静穆,亦名熟结。至马尾渗,则香之在朱砂黄土中者,岁久天成一线,光黑如漆,浸润香上,质坚凝而肌理密,乃香之津液所渍,气味与生结相等而更悠扬,此所以为贵也。
  至于女儿香,屈氏曰:“凡种香家,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润脂凝,铁格角沉之类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”香家妇女总是在香之棱角处潜割少许藏之,而割取的香“黑润脂凝”,为“铁格角沉之类”。又曰:“尤以香根为良,香根亦多种,盖香木善变,有种至二三十年,其根已绝美,色若黑牛角者。”解释了“铁格角沉”是产自根部色若黑牛角者,绝美。
  屈氏认为香材“其形殊,其气亦异。”展开描述为:“辛者为铁面之族,恬者为哈窝之宗,静者为菱尖,浓者为虎皮,透者为鹧鸪斑,咸有山泽云霞之气,无闺阁旖旎之味,故可重云。”此说非常独特,不见前人述之,应为个人研究莞香、品闻莞香总结。莞香是否受欢迎,市场如何?屈氏说:“当莞香盛时,岁售逾数万金。苏松一带,每岁中秋夕,以黄熟彻旦焚烧,号为薰月。莞香之积阊门者,一夕而尽,故莞人多以香起家。”在“莞香”条最后屈氏总结说:“东莞香田,盖以人力为香,香生于人者,任人取之,自享其力,鬼神则不得而主之也。然东莞出香之地多硗确,种香之人多朴野不生文采,岂香之能夺其灵气耶。香择其地而生,香无美恶,以其地而为美恶,购香者问其所生何地,则其香之美恶可知矣。地之硗确者,不生他物而独生香,有香而地无余壤,人无徒手。”
  ★清李调元(1734―1802)著《南越笔记》又名《粤东笔记》,卷十四列“东莞香”条,与“莞香”之称略有不同,其条中内容基本上是抄录《广东新语》,而有关“女儿香”部分未抄录其中。《南越笔记》有关香的部分虽多抄录《广东新语》,却都未标明出处,但《南越笔记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。这是因为:屈大均为明遗民,终生以匡扶明室为己任,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,因而其著作中存在反清思想,后屡遭禁毁。据朱希祖《屈大均(翁山)著述考》,屈大均的著作曾被雍正、乾隆二代三次严令禁毁,遭到文字狱迫害,今可考知的其书籍被查禁销毁不下30种,《广东新语》即为其中之一。赵学敏撰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因生活年代恰逢文字狱,《广东新语》尤为禁书,故虽大量引用《广东新语》的内容,却不敢直接标明,引用时不得已采取迂回的办法而冠以其他书名,如《粤语》、《新语》、《粤海香语》等。
  ★清初钱以垲(1644-1732)撰《岭海见闻》,在卷三列“莞香”条,曰:“女儿香者,其取义有二:一缘香纹秀嫩,如执女手之拳然,故以命名美之。一则香农以香为业,凡所开凿,其女儿先择其尤者藏之,亦以此得名。”作者用不同其他书籍之言,感性描述一种莞香其香纹清秀,细嫩滑润,把握之如执女子之手,简单明了而形象,让人容易理解。女儿香由香农女儿择尤而藏,手感滑嫩,至于具体为何香?随后曰:“然其香率皆香角,块小而文理可玩,不待爇而知其美也。”明确女儿香为“香角”,明·屠隆撰《考槃余事》曰:“香角,俗名牙香,以面有黑烂色者为铁面,纯白不烘焙者为生香。其生香之味妙甚,在广中,价亦不轻。”又曰:“角沉香,质重,劈开如墨色者佳,不在沉水,好速亦能沉也。”
  钱氏还在条文中详细叙述了各种上好莞香:
  土宜正者,其色黄而微带红黑渗,一线分明,故曰“马尾渗”,曰“黄纹朱砂管”。其质坚,其文细,其味甜,和静而有远致。
  惟坚忍积中乃有盘错纽结之状,故名曰“香结”。分之则有生结、熟结、铁结、血结,皆上品也。
  又曰“鹧鸪斑”,曰“珠砂管”,曰“黄熟”,曰“黑格”,以其色言也。曰“马牙”,曰“马尾渗”,曰“窃凿”,曰“根结”,以其形言也。曰“铁格”,曰“菱角壳”,曰“香角”,以其声言也。皆香之贵也。
  香以愈久者为贵。若阅百年,其黑如漆,其黄如金,其坚如铁,掷地作金石声,斯为最上。
  ★清范端昂晚年撰《粤中见闻》,成书不迟于雍正八年(1730)。卷二十二“物部二”中单列“莞香”条,曰:“种香家妇女,选择香之稜角黑润脂凝者,割而藏之,名女儿香。好事者争以重价购焉。”这里“女儿香”并未强调女儿择香,而是泛指妇女,较客观现实。稜同“棱”,从香材黑润油脂多的棱角处割取,说明女儿香形状较小。至于好事者如何争相重价购买,未言明。女儿香是莞香中上品,范氏书中说到何为好莞香,非常精彩独到。
  凡香,俱岁久愈美。木气尽,香气乃纯。纯则坚老,掷地有声。其鬃纹交纽,穿心透底,或不透底而面渗一黑线者,或黑圈斑驳如鹧鸪斑者,或作马尾渗者,或外黄内黑名黄纹黑渗者,皆曰生结。脂多润泽,亦曰血格。此则不必焚爇,曝之日中,其香满室矣。
  范氏在条尾曰:“莞香岁售数万金。苏、松一带,中秋之夕,必以莞香彻旦焚烧,号为熏月。莞香积阊门者,常一夕尽售云。”这与《广东新语》所说基本相同,由此可见,当时莞香备受人们喜爱,特别是江南地区,也就是说明末清初是莞香的鼎盛时期。
  ★清张渠(1686―1740)撰《粤东闻见录》,成书于乾隆三年(1738)。卷下“莞香”曰:“琼香生于天,莞香成于人。”莞香为择土人工种植而得。“其最佳者为香根,雨露所渍,精液下结,坚老如铁,掷地有声,最为难得。莞香亦有生熟二种:生曰生结,亦曰血格,亦曰铁格;熟曰黄熟,下者水熟。香农之家,其妇女辄取香之稜角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渗角沉之类。好事者不惜以兼金购之。”其言女儿香是黑渗角沉之类。最后说:“今海南之香不易得,凡估客之为香箱者皆聚于东莞,岁售苏杭不可胜计,然皆莞香之劣者也。”其意香客很难得到女儿香。
  ★陈坤清同治元年(1862)以大兴监生署潮阳知县两年,其间著《岭南杂事诗钞》,卷八列“莞香”条,诗曰:“下种随宜凿有时,香门开处不妨迟。氤氲也帯温柔意,艳羡纷纷属女儿。”诗注中曰:“凡种香家,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是多黑润脂凝,铁格角沉之类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而尤以香根为良,香根亦多种,盖香木善变,有种至二三十年,其根已绝美,色若黑牛角者。”经内容比较,本诗自注录自屈大均《广东新语·香话》(卷二十六)“莞香”条的前半段。
  ★清赵学敏(约1719―1805)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(1765),卷六木部列“伽㑲香”条,曰:“现在粤中所产者,莞县产之女儿香相似,色淡黄,木嫩而无滋腻,质粗松者,气味薄,久藏不香,非香液屑养不可,不足宝贵,其入药功力亦薄,识者辨之。”为何在论述伽㑲香时提及女儿香?赵学敏在条目中借金立夫之言,曰“盛侯为粤海监督时,须上号伽㑲入贡,命十三洋行于外洋各处购求,岁余竟无佳者。”因粤中东莞产女儿香,为防用其假冒伽㑲,滥竽充数,而详细描述了各色伽㑲与女儿香的特征,认为女儿香“色淡黄,木嫩而无滋腻,质粗松者,气味薄”品质低下。
  ★清龙柏撰《脉药联珠药性食考》,成书于乾隆六十年(1795),卷六“药性考·迟脉应用木部”中列有“蜜香、青桂香、栈香、黄熟香、马蹄香”,在“马蹄香”后附注“女儿香、龙鳞香、燕口香、节香”。据西晋·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“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”,因女儿香为根部所结之香,故归为一类。
  传说,在古代香山民间中女儿出嫁,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的箱底,以备女儿为人母时生产疼痛之用。当生产时,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,可活血止痛;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,所以称为“女儿香”,是代表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片爱心。
  ★清雍正八年(1730)由广东总督郝玉麟总裁,鲁曾煜总辑《广东通志》,翌年完成。卷五十二“物产志”中曰:“女儿香,东莞种香之家,其女儿輙于香棱角,潜割少许藏之,类多黑润脂凝而佳,好事者以重价购之。”女儿香为莞香中“黑润脂凝而佳”者,虽未展开详解,但“黑润脂凝”是公认的沉香品质好的基本标准。成书于道光二年(1822)阮元修、陈昌齐等纂《广东通志》,在卷九十六“舆地略十四·物产三”中;清光绪五年(1879)戴肇辰等修,史澄、李光廷等纂《广州府志》,在卷十六“舆地略八·物产·木类”中均引用郝玉麟《广东通志》的女儿香内容。
  ★被称“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”,陈伯陶(1854―1930)所纂修[宣统]《东莞县志》,在卷十四“舆地略十二·物产中·木类·莞香”中分别引用了《岭海见闻》、《粤中见闻》、《岭南杂记》、《广东新语》、《张铁桥年谱》等书部分内容,其中涉及女儿香则引用《岭海见闻》:“女儿香者,其取义有二,一缘香纹秀嫩,如执女手之拳然,故以命名美之;一则香农以香为业,凡所开凿,其女儿先择其尤者藏之,亦以此得名。然其香率皆香角,块小而文理可玩,不待爇而知其美也。”以及《彭志》:“凡种香家妇女于香之棱角,潜割佳者少许藏之,名女儿香,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。”除此,纂修者并未增加新的内容。
  综上,“女儿香”之名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,它是随着“莞香”而出现的,主要在有关岭南笔记类书籍及广东地方志和本草医药书中,女儿香描述一般是在介绍“莞香”之中。“莞香”是人工种植香,其代表为女儿香。“女儿香”为何种“莞香”?虽各有说法,但都认定“莞香”中品质高的佳品就是“女儿香”。
  现代权威书籍中“女儿香”
  现代权威书籍中,对女儿香未有什么具体表述和诠释,但经常以“女儿香”作为沉香原植物的别称,或沉香药材的別名。如:
  ★江苏新医学院编《中药大辞典》,列“沉香”辞条,在其“原植物”中以“白木香(《南越笔记》)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”为正名,说其又名“土沉香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、女儿香(《纲目拾遗》)、芽香树、芫香、六麻树”将女儿香表述为植物白木香的别称。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台湾等省区。
  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《中药志》,和肖培根主编《新编中药志》,都在“藤木类·沉香·原植物”中以“白木香”为正名,别名:“土沉香,六麻树(海南),女儿香(广东),芽香树、芫香(广西)。”
  ★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编著《广东中药志》,第一卷“茎木、树(根)皮类药材”的沉香,別名:国产沉香,土沉香,沉水香。由于注意开发本地的白木香树资源,我省在几百年前已成为土沉香的重要产地,尤以当时海南产的‘黎峒香’中的‘东峒香’、东莞一带产的‘莞香’中的‘女儿香’品质最优,驰名遐迩,土沉香,是我省和海南省的地道药材之一。”将莞香“女儿香”与海南“东峒香”齐名,认定其为地道药材。
  ★徐国钧等主编《中国药材学》:“沉香(白木香),别名:土沉香,海南沉香,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),外弦顺(傣语)。”
  ★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编写组编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土沉香,别名:沉香(广东)、白木香、芫香、六麻树、女儿香、芽香树。”
  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《中华本草》:“沉香《别录》,异名:蜜香、栈香《南方草木状》,沉水香《桂海虞衡志》,奇南香《本草乘雅半偈》,琪南《宦游笔记》,伽㑲香《纲目拾遗》……来源:为瑞香科植物沉香、白木香含树脂木材。原植物: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[OphispermumsinenseLour.;A.gran-difloraBenth.]又名:土沉香《桂海虞衡志》,女儿香《纲目拾遗》,六麻树、牙香树、莞香《中药大辞典》。”
  ★朱建平等主编《中药名考证与规范》,上卷“沉香”又称:炒沉香、醋沉香(饮片规格名),全沉香(药材商品名)。俗称: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),外弦顺(傣语),土沉香,海南沉香,落水沉,白木香,芫香,六麻树,女儿香,芽香树。曾称:沉香木《本草衍义》,伽㑲香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蜜香、栈香《南方草木状》,沉水香《本草纲目》,阿迦嚧香《南越志》,奇南一香、奇南《本草乘雅半偈》,琪南《宦游笔记》。原植物名称:白木香,土沉香,六麻树(海南),女儿香(广东),芽香树、芫香(广西)。
  ★中国药材公司、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编《药材资料汇编》,第五章“南广药·沉香”别名[文献名]:密香、沉水香、土沉香、白木香、女儿香;[习用名]:沉香木、落水沉、耳香、莞香。来源:为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agallochaRoxb.,或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.含有树脂的木材。前者为进口沉香,后者为国产沉香。野生与栽培。
  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主编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,第八章“药用类·土沉香(tuchenxiang)”以“土沉香”为正名,地方名:白木香、牙香树、女儿香、芫香(广东);学名: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(A.grandifloraBenth.)瑞香科;药材名:沉香。
  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《中国植物志》,第五十二卷第一分册(1999年10月第一版)“桃金娘目MYRTlFLORAE·瑞香科THYMELAEACEAE”:“土沉香(中国经济植物志)香材(海南植物志),白木香(广州、云南双江、思茅),牙香树、女儿香(广东),栈香(本草纲目拾遗),青桂香、崖香、芫香(广东),沉香(名医别录)”
  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《广东植物志》(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),认定瑞香科沉香属“本属约15种,分布下印度、马来半岛以及亚洲东南部。我国有2种,产于云南南部、华南各省区和台湾。广东及海南有1种。”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别名:白木香、女儿香,其“产地:广东东部、中部至西南部及海南。”
  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(第二册),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·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·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·瑞香科Thymelaeaceae·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(Lour.)Gilg,别名﹕白木香、牙香树、女儿香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福建。木质部分泌树脂即“土沉香”,作香料及药用,能镇静、止痛、收敛、驱风,治胃病及心腹痛等病;树皮纤维供造纸和人造棉原料;种子富含油脂,供工业用。
  ★陈嵘著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(1957年),沉香属,计有八种,产印度及南洋一带,中国有二种。其中牙香树(广东),“别称:女儿香、莞香(广东东莞)。学名Aquilariasinensis,Merr.(A.chinensis,Sp:eng;A.grandiflora,Benth.)产广东东莞县金桔岭、金钗岭者,品质最良,鸡翅岭、大塘、龙江、白石岭、百花洞、牛眠石次之,乌坭坑、寮步又次之。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,复越五六年,乃錾香类如马牙状,通称‘牙香’,燃烧之供清赏及祀神,有去潮辟秽之功,其根部槎枒屈曲,可为杯斗、砚座,及各种禽兽之形,以供赏玩焉。”

原创文章,作者:chenxiangpro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enxiangpro.com/249.html

(0)
chenxiangprochenxiangpro
上一篇 2022年 2月 4日 17:46
下一篇 2022年 9月 12日 23:47

相关推荐

  • 谈谈中国沉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

        香,是中国人的文化气场之源。     如果让你想想与香有关的成语,你能想出几个?     张嘴就来的可能是:国色天香、书香门第、怜香惜玉、香车宝马、古色古香、窃玉偷香、倚玉…

    2016年 12月 12日
  • 明星佩戴沉香佛珠的理由

    沉香与其所代表的香文化, 近年来不断的复兴, 让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关注起了它。 如果是眼尖的香友, 应该会在电视上发现许多明星都有佩戴沉香, 这其实并非偶然,当前的社会精英阶层如企…

    2017年 6月 12日
  • 苏东坡与海南沉香

    邱浚在《南溟奇甸赋》中,大力称赞家乡海南的物产:「而物之生也多奇相,草经冬而不零,花非春而亦放……物产有瑰奇之状:其植物则郁乎其文采,馥乎其芬馨」,他所说的植物芬芳,指的是沉香。 …

    2017年 10月 12日
  • 沉香文化十大典故

    沉香文化源远流长,由古至今流传着许多与其有关的事迹,如沉香救母、沉香狮子对等故事,下面简要介绍沉香的十大典故。 01 沧海桑田香如故   晋葛洪《神仙传·麻姑》:“麻姑自说云:‘接…

    2017年 8月 12日
  • 莞香为什么又叫女儿香?

    莞,广东的简称,从古至今未变。莞香,也称之为沉香,又是一个因香而定的地名。     早在唐代,沉香树苗已引进种植。而在宋朝,沉香树已满山片野,且具规模。再到明朝,香市建立…

    2019年 2月 12日
  • 沉香木:一棵受伤的树的生命

    沉香木是沉香树的受感染木材。 被称为“众神之木”,其用途从用于宗教的香仪式,阿拉伯世界的香水,韩国的药酒和中国的装饰功能。 作为一棵健康的树 沉香树几乎一文不值,但它的防御机制受伤…

    2016年 3月 30日
  • 野生沉香、天然沉香与人工沉香有何区别?

    沉香根据概念、形成过程和价值种类的不同,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级别,即野生沉香、天然沉香和人工沉香。   第一,单就字面的称谓上可以简单的了解到这三个沉香级别的不同。野生沉香,野生二字便…

    2018年 3月 12日
  • 沉香成就独一无二的魅力-六最

    沉香,世上再无那种香可与之相比,似乎将天地间所有物质经过凝聚、沉淀、再挥发、转化,内敛芳华,品质优越。沉香以香闻名,韵冠群芳,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痴迷、陶醉。   香韵最通透…

    2017年 4月 12日
  • 【天赐沉香 心祭轩辕】台湾三森集团向黄帝陵捐赠沉香木

    佳节又重阳,沉香祭轩辕。10月28日上午8时,在隆重举行丁酉年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之际,台湾三森集团董事局主席、中华台商全球协会理事长、沉香鉴定总会理事长陈三荣及其夫人杨致真,台湾…

    2017年 11月 2日
  • 沉香在世界宗教的文化价值和地位

    在宗教上,沉香的地位很高,是世界五大宗教: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和回教共同认可的稀世珍宝,是五大教派的最高供奉。 伊斯兰教/以沉香油才能清静一生罪业前往阿拉世界; 基督教、天主…

    2017年 1月 2日
  • 沉香雅物,一念清心,可得万安!

    念珠,古又称数珠。诗云“佛珠还与我珠同,我性即归佛性海。”佛教徒用念珠诵念佛经佛号以驱除烦恼,安定心念。宋代的释慧开和尚有诗赞念珠曰:“百八摩尼颗颗圆,辽天鼻孔一齐穿。恒河砂数佛菩…

    2017年 5月 29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