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香,是瑞香科植物遭受天雷海风、虫兽蛇蚁等损伤,真菌感染刺激后,分泌出的带有浓郁香味的树脂,与木质部分混融的一种香料。而海南人文品格如一品上好的沉香。海南的地理、自然环境如“香木树”,而移民海南的各族群带来的精神、文化如“真菌”。文化与自然的互渗浸染,形成了海南的人文特质。在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背景下,海南的人文品格中首要“散发”的是一种受儒家文化浸润的“王者之气”。这可以从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佛教所谓的“六触”,顿悟或渐悟出来。
所谓海南的“王者之气”,是指一种“王者”所具有的“气概”“气魄”“气势”“贵气”“大气”等。而海南这种“王者之气”在历经千百年养成的过程中,都或明或暗、或隐或显受到了海南沉香“琼脂”的影响。
王者之气
说海南文化中有一种“王者之气”,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,因为历史上“南服荒缴”“越郡外境”“天涯海角”“孤悬海外”“蛮荒之地”“文化沙漠”等,这些带有蛮荒性与蔑视性的词语可能是海南自然、人文的标签。但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开启,随着新版中国地图的发行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中国管辖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(北纬16.8度),离中国南海九段线最南端的曾母暗沙(北纬3.58度),相当于永兴岛到河南省会郑州(北纬30.5度)那么远的距离——1600公里左右。谁也不敢否认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开启,海南已经“进入”中国腹地。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中国如果没有海南岛、南海,中国就是一个没有“真正”出海口的“半海洋性国家”。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离不开海南岛。如此,从未来中国国家发展的角度,我们能否认海南有一种“王者之气”吗?海南被称为中国民众的“御花园”、三亚被称为寒冷冬天里“中国的天堂”,这是不是一种“王者之气”?随着北京人在三亚买房者越来越多,流行的“北京市三亚区”一说,是不是也内涵了一种“王者之气”?至于海南拥有数个“中国第一”就更不用说了。
海南的“王者之气”不是从现今的国家战略才开始的,也不仅仅是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赋予的。立足于海南族群性格和历史人文品格,我们会发现以海南岛为主的海南省作为一个大移民区,它的这种“王者之气”是百千年来随着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进程,日浸月染而成的。
中国历史上,“王者”,“天子”也;“天子者”,“上天之子”也。中国的“王者”与世界诸国的“王者”一样,基本都是从远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演变而来的,比如黄帝,比如尧舜禹等。“首领”或“王者”既是大祭司又是世俗首脑,具有“政教合一”性。经过几千年的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演迁,虽然中华帝国已经于1911年不复存在,但在海南自身的人文品格中却留存了一种“王者之气”。这种“王者之气”与中国各大古都,甚至北京的“王者之气”相比,别具一格。
首先从海南省的简称“琼”,窥见一斑。
“琼”,内涵一种“王者之气”。中国共计有34个一级行政区,且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简称。其名称,多表现为自然特质,如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、四川、湖南等。而其简称,多为使用便利,多含有自然、历史、人文属性。从34个简称中,我们发现海南的简称“琼”,最有“王者之气”,甚至超过并内涵了首都北京的“京”。“琼”与“京”(《说文解字》言:人所为绝高丘也。基本解释包括“首都”和“大”之义)有关,与“玉”和“王”有关系。而其他简称,多数看不出人文气息,如黑吉辽、鲁皖豫、陕甘宁、云贵川、苏沪赣、闽粤桂、港澳台等。
海南省之所以简称“琼”,是因为从唐朝始,因境内“土石俱白如玉”而被称之“琼山”。自此以后,海南的名字与“琼”字结下了不解之缘,素有“琼州、琼管、琼莞、琼台、琼崖、琼瑶、琼岛”之称。由此可见,“琼”的来源,与中国丰富的“玉文化”有关。美石为玉,玉是石头的精华。佛道雅称其“大地舍利子”。“玉”与“王”又关系密切,体现了中国文化“至真”“至善”“至美”三合一的追求。
所谓“王”者,《说文解字·卷一·王部》言:天下所归往也。董仲舒曰:“三者,天、地、人也,而参通之者王也。”孔子曰:“一贯三为王。”李阳冰曰:“王者,则天之义。”
所谓“琼”,其古体字为 “瓊”。《说文解字·卷一·瓊部》言:赤玉也。
所谓“玉”,本意为“美石”,引申义是“王者”腰间的一个佩饰。
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,以形声字为多。许多字由“形”和“声”两部分组成。从《说文解字》的架构来看,“王”与“玉”皆为会意字,都具有一定的造字能力,但差别很大。以“王”为偏旁的只有“闰”、“皇”和“玉”三个字。其他我们看到的带“王”偏旁的字,其实际上都是以“玉”为偏旁的简写,如此构成的字有142个之多。从构字法的角度,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有着丰富的玉文化。
历史上,“王”和“玉”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。在甲骨文中,两者写法不同,“本义”基本无关。到了金文和篆文,字体简化的结果造成了“王”和“玉”基本一样。从隶书开始,古人为了以示区别,“玉”字多了一个点。“玉”字从“王”从“丶”。“王”指王者,“丶”读音同“主”,用同“主”,意为“进驻”、“入住”。“王”与“丶”会意为“进驻王者腰部”。“玉”的发音同“域”,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。远古时代,“玉”是王室独享的美石,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、标志性、象征性器物。“玉器”多雕刻为有王室标记图案的美石器物。中国的王权是由对神权的控制与利用发展而来的,而玉最初就是神权控制者“巫”的道具以及身份象征,所以说“玉”和“王”是分不开的。玉文化是权力的依托,后世国家力量的行使也用“玉”做的“玺”为信物。
如此解读,以“琼”为简称的海南省,能没有“王者之气”吗?
就海南的人文品格而言,“王者之气”表现在似乎相悖的两个方面:“别挡住我的阳光”和“舍我其谁”。前者与“王者”所具有的“大祭司”的身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后者与“王者”作为“世间之王”有着内在的精神相通性。且两者都与世界上的“香料之冠”—沉香—有关。
别挡住我的阳光
海南省作为一个行政区,人口主要聚居在海南岛。岛上有许多族群,如黎、苗、疍家、临高人等,这些族群多为移民的后裔。除掉不可考证的“落笔洞人”,他们的远祖出于种种“苦难”原委,在历史的不同时期,先后背井离乡,克服千般困苦,飘洋而来。海南岛收留了他们,海南岛自身就具有一种“救世主”的品格。这种“救世主”的品格融入了各个族群的神话中,如海南独有的族群黎族五个支系“哈”、“赛”、“杞”、“美孚”、“润”,大都有“大力神”创世神话。
海南各族群,因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,如黎族人没有文字、疍家人历史上“不准读书识字”、苗族身处深山等,海南文献历史“叙事”的主角是汉族。无论是从海南各族群的生活状态,如黎族人的织锦纹身、疍家人的海鲜美食、苗族的蜡染、回民的清真教堂等,还是汉族的文献记录,我们都可以看到海南人对生活的热爱,他们都有自己的“地盘”,他们都是自己的“王者”。
海南岛是一个岛屿,和欧洲的文明起源地古希腊非常相似。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,他们远离大陆的纷争。雷州半岛的“徐闻”,其意即为“大陆的新闻”“徐徐闻来”。地属大陆南端的雷州半岛都如此的“与世隔绝”,更不用说“孤悬海外”的海南岛了。在如此的地理环境中,海南人形成了一种古希腊犬儒哲学家第欧根尼“别挡住我的阳光”的精神气质,当然他们也不去做挡别人“阳光”的事。一种真正孔子所谓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基督所谓“无论何事,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”的精神。海南有悠久而深厚的包容文化,即便是对新来的海南岛移民和游客,他们很是尊重。海南岛虽是一个岛屿,但海南民众没有狭隘的“岛民意识”,他们不侵害别人,在海南特别是三亚“宰客”者基本都不是本地人。但他们有强大的“自我”,在海南的许多外地企业老板,多不敢用本地人,因为他们“逢节必过”,且节日多,家族观念强,七大姑八大姨有个啥事,必须请假。
这种“别挡住我的阳光”的观念,不但表现在职场上,也表现在海南整个教育领域。中国的教育是国人茶余饭后抨击的对象,也被比喻为“新三座大山”之一。海南基础教育水平跟大陆绝大多数省份有着“遥远”的差距,但这种教育“落后”的背后其实是“知识中心主义”“现代性中心主义”话语霸权,如果我们从“人格教育中心主义”“后现代中心主义”来辩证地看这一“教育落后”的背后,其实含有许多“积极性东西”。来过海南的人,一般会感觉海南人的生活节奏更为人性化,试问,“教育落后”的海南,其百姓不幸福吗?
这与海南沉香有关吗?看下面这个故事。海南沉香收藏协会会长芦涛说,有一次他看中了海南本地一位朋友手上的沉香。海南沉香普遍较松,而这块沉香却是很粗的实心黑奇楠沉香,十分难得。在他“痴迷”而“虔诚”的央求下,朋友最后把奇楠香—古语“三世修得善因果,今生得闻奇楠香”—转卖给了他。后来他得知这块奇楠香是朋友的祖上家传的,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其父临终时将香木分为三段,分给了兄弟仨。爱物心切,“香痴”芦涛一门心思想收了另外两块沉香。然而不管怎么商量,朋友的两个哥哥都不肯把香转给他。解释原因是:在他们的父亲去世的时候,曾经反复叮嘱过,这三块香绝不许卖,即便要卖,每一段香的卖价都必须够所属小家庭后半辈子生活的费用。原来这个小家庭里所有人后半辈子的温饱,都维系在这一小段沉香之上。
在海南的历史上,在普普通通的黎苗人家里发现一块上品的沉香并不是一件难事。宋代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写道:“海南多荒田,俗以贸香为业……民无用物,珍怪是殖。播厥薰木,腐余是穑。”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以沉香交易换取生活所需,以及当地居民砍木采香的情景。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其《本草纲目》中借蔡京之子蔡绦之言云:“占城不若真腊。真腊不若海南黎母山。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,冠天下,谓之海南沉,一片万钱。”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中不惜笔墨记录海南采香盛况,并说:“欲求名材香块者,必于海之南也。”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家里,也许都有这样一块或几块传世的沉香呢!价比黄金的沉香,卖与不卖,给了海南民众“别挡住我的阳光”的物质底气。
舍我其谁
如果说“别挡住我的阳光”表现为“王者”所具有的“贵气”,表现为“王者”所具有的“神气”(中国的历代帝王多佞道,且儒释道三教都具有“巫术”性),与“王者”“大祭司”的身份有关。那么孟子的“舍我其谁”正好相反,与“王者”的“世俗首领”身份有更多关系,与孔子的“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”“当仁不让”、张载的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、王夫之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等儒者的“入世”品格相一致。“帝王”一词,我们往往跟“专制”“封建”“迷信”“落后”“保守”等贬义性词联系在一起,但“帝王”却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个漫长且普遍性的存在。黑格尔说“存在即合理”。在中国,“帝王”是政教合一的产物,帝王不但政治意义上管理臣民,使百姓免却了“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”(曹操语)的乱局,完成了“上天—皇帝—官僚—百姓—上天”的文化虚拟性封闭政治管理系统,“帝王”更具有宗教意义上的臣民“灵魂归属感”。我们不能否认儒家文化是“帝王”文化的一种演绎,是一种“道统”与“政统”分离的产物,为“王者之师”是儒者的追求。儒家文化内含有一种“救世主”意识——从周孔开始的历代儒家圣人,如孟子、朱熹、王阳明等皆有之。也是为此,孔子在汉代被尊为,为汉代“立法”的“素王”。海南人文品格中也浸透着这样一种内涵意义上的“王者之气”。其生成最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论说。第一是儒家“入世”传统,第二个就是跟沉香有关的朝贡文化。
其一儒者“入世”传统。从秦朝始皇帝起,海南就开始了归顺中央朝廷的历史,海南岛为象郡所管辖。秦汉之交,中原战乱,赵佗自立为南越王,其势力遍及海南岛。西汉武帝元鼎六年,伏波将军路博德、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在海南岛登陆,并设置了珠崖郡、儋耳郡,属交州刺史管辖。这标志着中央“王权”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。后经历朝历代“儒者”治理,特别是隋之后的科举制度与唐宋的贬官影响,至明代中后期,儒家文化对海南的人文品格影响蔚为大观,直至今天。
自苏轼从海南归去不久,海南“破天荒”出了第一个进士即苏轼的弟子符确之后,在明清两代,海南“大儒”井喷,如“布衣卿相”丘濬、“南包公”海瑞、“太子少保”王弘诲、“探花郎”张岳崧等。海南的“王者之气”,离不开“儒家”文化在海南的传播,是儒家文化在海南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人文、经济、教育、族群等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文化。
其二朝贡文化。帝制时代,海南有很多物产作为贡品,比如“赤玉”(蓝宝石、红锆宝石)、黎锦织贝精品“龙被”、南药(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:槟榔、益智、砂仁、巴戟)、水晶、玳瑁等。甚至在北方很普通的茼蒿,在海南被称为“皇帝菜”“贡菜”等。因为帝制时代,茼蒿是海南臣民用来进贡的。
除以上的贡品外,还有一道贡品,最为重要,那就是海南沉香。历史上,中国的沉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两广地区,以海南沉香为最上乘。从沉香的学名“琼脂”可见一斑。沉香作为香料之冠,一向与“皇家”、与“帝王”结缘。
据史料记载,沉香在西汉时期已经输入中原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“起扶荔宫,中植蜜香(即土沉香)百本”。汉成帝永始元年(公元前16年),立赵飞燕为皇后,其妹赵合德为昭仪。姊妹两人以“沉水香”为礼互赠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……五层金博山香炉、回风扇、椰叶席、同心梅、舍枝李、青木香、沉水香。”班固在《西都赋》中记载:“后宫则有掖庭、椒房,后妃之室。合欢、增城、安处、常宁、茝若、椒风、披香、发越、兰林、蕙草、鸳鸾、飞翔之列。”
《三国演义·第七十七回》“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”一章中,写到曹操收到关羽尸体后的作为,“操愈加恐惧,遂设牲醴祭祀,刻沉香木为躯,以王侯之礼,葬于洛阳南门外,令大小官员送殡,操自拜祭,赠为荆王,差官守墓;即遣吴使回江东去讫。”以“挥霍无度”著称的隋炀帝,每到除夕,必焚沉香数十车,让数十里方圆的百姓都能享用沉香的美味,并以此来祭拜“上苍”“祈求福佑万民”。到了唐代,皇亲国戚之家多有沉香亭、沉香阁、沉香柱、沉香床等,并用香炉广烧沉香。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游赏,驰召醉仙李白制新调。遂有“力士脱靴、贵妃捧砚”的传说,并成三首千古名篇《清平乐》。其第三首,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”,更是成为沉香文学的代表作之一。1987年4月,在清理法门寺地宫时,在地宫后室发现沉香残片,虽经千年,但沉香肌理依存,这是唐代皇宫用来陪葬舍利珠的供品。
据林天蔚《宋代香药贸易史》统计,宋代各国香药朝贡次数共为215次,仅宋代名相丁谓所生活的真宗一朝便有43次之多。这正是宋代香药朝贡鼎盛期。丁谓是真宗朝的宠臣,常常伴君左右,参与国家重要仪礼,见识了宫中各式用香。因此他对宋真宗的用香仪规了如指掌。正是这样的经历才造就了他被贬崖州时能作出《天香传》这样的天合之作,也使得他对于各地所产的香之种类与特征能妥切地加以分析。《天香传》中言“自古海南出奇香”,丁谓虽曾被贬崖州,但他“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”,沉香成为他慰藉心灵的一种具有“皇家”灵韵的“圣物”。他以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,为海南沉香作传,从而使其名扬四海,成为流布天下的“天国之香”。
南宋时期,皇帝在犒赏抗金名将岳飞时赏赐给他三块沉香。因其名贵,岳飞做过推辞。此后,在行军困顿时,他用这三块沉香换得了部分岳家军军饷,得以渡过难关。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,是个文盲皇帝,却精通木工活儿,曾做“沉香假山”一座,其中池台林馆无不俱备,雕琢细致,堪称一绝。1762年乾隆皇帝御赐岱庙的“泰山三宝”之一就是一对“沉香狮子”。
沉香能“上彻诸天”,是奉祀上天的极品。海南盛产极品“沉香”,海南民众作为为“帝王”进贡“沉香”的主要责任者,囿于古代“万物有灵”的观念,逐渐在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中培植了一种“王者之气”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跟“王者”与“上天”沟通的媒介之“圣物”即沉香,最近的人。
原创文章,作者:chenxiangpro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enxiangpro.com/541.html